JVM分为类的加载生命周期和gc垃圾回收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类的生命周期,
类的加载:
–> 记载字节码 —> 这个过程有类的加载起参与,双亲委托机制()
–> 验证字节码 —> 确保加载的类信息符合JVM规范,没有安全方面的问题
–> 准备 —> 正式为类变量(static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这些内存都将在方法去中进行分配
–> 解析 —> 虚拟机常量池的符号引用替换为字节引用过程
–> 初始化
—> 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方法的过程。类构造器()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藏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static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
—> 当初始化一个类的时候,如果发现其父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
—> 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加锁和同步
—> 当范围一个Java类的静态域时,只有真正声名这个域的类才会被初始化

--> 使用      --->   正常调用
--> 卸载      --->   等待gc回收

Java中,栈的大小通过-Xss来设置,当栈中存储数据比较多时,需要适当调大这个值,否则会出现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异常。

在Java中,一个空Object对象的大小是8byte(new Object), 因为所有的Java非基本类型的对象都需要默认继承Object对象,

因此不论什么样的Java对象,其大小都必须是大于8byte。

GC

标记-清除(Mark-Sweep):
此算法执行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引用根节点开始标记所有被引用的对象,第二阶段遍历整个堆,把未标记的对象清除。此算法需要暂停整个应用,同时,会产生内存碎片。
复制(Copying):
此算法把内存空间划为两个相等的区域,每次只使用其中一个区域。垃圾回收时,遍历当前使用区域,把正在使用中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个区域中。 此算法每次只处理正在使用中的对象,因此复制成本比较小,同时复制过去以后还能进行相应的内存整理,不会出现“碎片”问题。 当然,此算法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需要两倍内存空间。
标记-整理(Mark-Compact):
此算法结合了“标记-清除”和“复制”两个算法的优点。也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根节点开始标记所有被引用对象,第二阶段遍历整个堆, 把清除未标记对象并且把存活对象“压缩”到堆的其中一块,按顺序排放。此算法避免了“标记-清除”的碎片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复制”算法的空间问题。

引用类型

对象引用类型分为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和虚引用。
强引用:就是我们一般声明对象是时虚拟机生成的引用,强引用环境下,垃圾回收时需要严格判断当前对象是否被强引用,如果被强引用,则不会被垃圾回收
软引用:软引用一般被做为缓存来使用。与强引用的区别是,软引用在垃圾回收时,虚拟机会根据当前系统的剩余内存来决定是否对软引用进行回收。
弱引用:弱引用与软引用类似,都是作为缓存来使用。但与软引用不同,弱引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是一定会被回收掉的,因此其生命周期只存在于一个垃圾回收周期内。

JVM调节

-Xms 初始堆大小
-Xmx 最大堆大小
-Xmn 年轻代大小    
https://www.cnblogs.com/andy-zhou/p/5327288.html

Java内存模型(即Java Memory Model,简称JMM)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描述的是一组规则或规范,通过这组规范定义了程序中各个变量(包括实例字段,静态字段和构成数组对象的元素)的访问方式。由于JVM运行程序的实体是线程,而每个线程创建时JVM都会为其创建一个工作内存(有些地方称为栈空间),用于存储线程私有的数据,而Java内存模型中规定所有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主内存是共享内存区域,所有线程都可以访问,但线程如果想要对一个变量读取赋值等操作那么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所以线程想操作变量时首先要将变量从主内存拷贝的自己的工作内存空间,然后对变量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再将变量刷写回主内存,不能直接操作主内存中的变量,工作内存中存储着主内存中的变量副本拷贝(PS:有些小伙伴可能会疑惑,Java中线程在执行一个方法时就算里面引用或者创建了对象,他不是也存在堆中吗?栈内存储的不仅仅只是对象的引用地址吗?这里简单说一下,当线程真正运行到这一行时会根据局部表中的对象引用地址去找到主存中的真实对象,然后会将对象拷贝到自己的工作内存再操作…,但是当所操作的对象是一个大对象时(1MB+)并不会完全拷贝,而是将自己操作和需要的那部分成员拷贝),前面说过,工作内存是每个线程的私有数据区域,因此不同的线程间无法访问对方的工作内存,线程间的通信(传值)必须通过主内存来完成,其简要访问过程如下图